工作动态
2023年12月07日
2023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大会第28次缔约方大会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开幕日当天,在大会的“中国角”举办了首场地方边会——北京边会。边会以“北京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污降碳行动与成效”为主题,分享了北京在污染防治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措施与成效,展示优秀典型案例,展现首都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提供了超大型城市落实“双碳”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板。边会邀请了国际机构、中外地方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NGO等参加。
受中国代表团团长委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参加中国角北京边会并致辞。国际可再生能源暑总干事拉·卡梅拉、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秘书长吉诺·范比金、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全球副执行总裁凯文·奥斯汀出席边会并致辞。
边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作了新时代十年绿色北京建设成效主旨发言。他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城市既是气候变化风险影响的关键节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市制定实施了“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推进减污降碳,在碳排放量大幅下降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也实现显著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年来,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近50%,碳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目前总体处于稳定的平台期。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66.5%。
德国科隆市市长沃尔特、美国加州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汉森、清华大学教授张强、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创始主席迈克尔·沃什等中外官员学者交流分享了各自领域工作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创始主席迈克尔·沃什在会上分享了“车辆污染控制对城市污染缓解和碳减排的贡献:以北京和其他中国城市为例”主题,强调了通过控制车辆污染来缓解城市污染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特别提到了新能源汽车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并赞扬了北京在电动汽车普及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的领导力。
全球每年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众多,而车辆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的城市中,车辆直接在人们的呼吸区域排放,这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在解决车辆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上,车辆电动化被视为关键。许多城市正走在普及电动汽车的前列,并大力推动车队和各类车辆的电动化转型,如公交车、出租车、垃圾车、港口设备和建筑设备等。此外,有些城市还采取了限制柴油车、设立低排放区和零排放区以及征收排放费用等措施来减少道路车辆排放。
北京在推动绿色交通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据2021年数据统计,北京的电动汽车占中国电动汽车总销量的4%,排名全国第三。同年,北京在电动商用车保有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二,显示出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北京已经建立了庞大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截至2021年底,其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展望未来,新能源汽车将成为解决空气污染和气候问题的关键。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绿色电力,实现净零排放。虽然电动汽车的成本仍然较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逐渐趋于平价。此外,加快发展充电基础设施也是关键。
要实现《巴黎协定》下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需要切实加速车辆电动化转型。当下,中国正在引领车辆电动化转型,并将电动汽车发展推广至全球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也展示出了极大的领导力,北京的发展经验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大城市是很好的实践范例。纵观全球,我们虽然已取得了一些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污染的阶段性进展,但仍需要更加积极努力地推动未来的发展。
图:COP28 中国角上展示的ICCT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排放污染治理成效的系列研究报告
多年来,北京市在污染治理和气候行动方面与美国加州、巴黎等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得到C40、宜可城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北京大气治理实践也受到联合国环境署的高度评价,认为北京的经验可以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借鉴。
面向未来,北京市将继续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完善碳市场调节机制,强化低碳试点示范,提高适应气候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贡献“北京经验”。
部分内容来源:北京生态环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