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第11届“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BAQ)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

2023年11月22日

11月15日,第11届更好的空气质量大会(简称“BAQ大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开幕。会议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亚洲开发银行和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联合主办。大会主题为“从雄心迈向行动:实现清洁空气目标,减少健康和气候影响”(Ambition to Action: Clean air for health and the climate)。

BAQ2023大会开幕

会上,来自亚洲、欧美等地区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NGO等超过600位代表,分享、讨论改善空气质量与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治理行动、综合解决方案及创新融资机制等主要议题,倡导加强采取行动、投入资源、拓展项目,减少空气污染、减缓气候变化。当前亚洲区域的空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印度、泰国等地近期发生的空气污染事件,更加凸显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图1. Bindu Lohani先生致辞

开幕式现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理事会主席、亚洲开发银行前副行长(主管知识管理与可持续发展)Bindu Lohani表示,BAQ大会已经成为清洁空气与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全球和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交流与合作平台。当前,空气污染仍然是导致公共健康风险的首要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经济、农业等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亚洲区域需要及时采取行动,政策制度、科学技术、金融支撑等因素都很关键。本次大会期间,各方将持续探索更多元的解决方案,以打造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

图2. Bjarne Pedersen先生致辞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执行总监Bjarne Pedersen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大会聚焦探讨如何从雄心迈向行动,强调了为获得更清洁、更健康的空气,除了决心和想法,需要坚定不移地采取行动,产生切实影响。

图3. 从左至右:主持人Sharanjit Leyl,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能源与健康部门代理负责人Heather Adair-Rohani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世秋教授在全体大会开幕式上发言,她表示,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方案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包括完善大气治理的政策框架,加强管控工业、机动车等重点排放源,致力于协同减污降碳,保护公众健康。中国之所以取得关键性进展,科学界的研究支撑、政府的治理意愿、以及公众参与等相关方行动缺一不可。长远来看,需在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产生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并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

ICCT参与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荣誉董事Michael P. Walsh、高级研究员金伶芝及高级研究员Aditya Mahalana受邀参会,并就《中国是如何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的》、《亚洲地区道路交通污染防治政策的健康收益》和《东盟零排放交通解决方案》主题发表演讲。

ICCT荣誉董事Michael P. Walsh回顾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在机动车领域,为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如通过《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实施世界领先的车辆排放标准——国六标准等。国六标准首次要求重型车安装车载远程排放监控系统(OBD)。远程排放监控系统能够切实改善在用车符合性,同时提升未来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I/M)方案的管理效果 。深度减排对于改善空气质量和协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加强标准和技术的主导作用,增加对内燃机车辆排放的控制。交通部门的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可以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绿色出行体系和优化货运结构,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探索智能创新的车辆排放管理方案。

ICCT资深研究员金伶芝展示了在现有污染防治政策之下,到2040年空气质量变化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同时分析了不同政策在不同国家所带来的健康收益。预计到2040年,空气质量仍将是亚洲地区重大健康影响因素之一, 其中空气污染对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最大。对于中国等已采取国六或类似标准的国家来说,加快电动化转型至关重要。同时,下一阶段排放标准的制定和老旧车辆的淘汰更新也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健康收益。

ICCT资深研究员Aditya Mahalana以东盟地区零排放交通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分析预测了零排放汽车在东盟交通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的作用,乘用车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对比,并介绍了雅加达的遥感监测项目。

大会涉及领域

11月15日至17日大会举办期间,有超过20个分论坛将陆续举行,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多位来自中国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交通部门的参会代表与专家在会上分享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做法。

 

 

内容来源: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相关阅读